瑞士信貸危機:起因、影響及未來展望

瑞士信貸危機:起因、影響及未來展望


在矽谷銀行倒


閉引發市場恐慌之後,瑞士信貸再次爆發危機,市場擔憂2008雷曼時刻重現。作為有著167年歷史、全球第五大財團、瑞士第二大銀行的瑞士信貸(簡稱瑞信),其爆雷讓市場更加警覺,引發了恐慌情緒和對金融機構的不信任感。瑞信危機的原因是什麼?它的影響有多大?未來會如何演變?

實際上,瑞信危機和矽谷銀行倒閉事件的本質都是美歐面臨的整個銀行業危機和流動性危機。我們需要關注瑞信危機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同時加強自身的穩健性和抗風險能力,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A) 瑞信危機始末:推遲年報、自爆危機、大股東拒絕增資

(A1) 近期瑞信發生了一系列事件,包括推遲2022年年報、自爆財務危機,以及其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拒絕注資增援,引發市場恐慌。

瑞信在314日發佈了其本應在38日發佈的2022年年報,自爆財報存在重大缺陷,審計公司普華永道對財務報告的內控有效性發表否定意見,暗示瑞信存在重大潛在風險。同日,持股9.88%的瑞信最大股東沙特國家銀行拒絕增持瑞信,引發市場擔憂,其股價暴跌。315日,瑞信股價跌幅為13.9%,創歷史新低。5年期信貸違約互換利差(CDS Spread)創歷史新高,而上次CDS創新高還是在雷曼兄弟破產。

(A2) 瑞信危機始末:央行支持、瑞銀低價換股收購

針對瑞信的一系列事件中,瑞銀在政府支持下低價換股收購瑞信,瑞士央行也出面支援為其提供流動性援助,並撮合了這次收購。

瑞士央行及瑞士金融監管機構在315日表示必要時為瑞信提供信貸資金,穩定市場情緒。瑞信宣佈以優質資產擔保形式獲得了瑞士央行500億瑞士法郎的流動性支持,市場情緒逐漸緩和,瑞信股價暫時止跌。

在政府支持下,瑞銀以30億瑞士法郎(約32億美元)的價格,以全股票形式收購瑞信,預計2023年底完成交易。交易方式為瑞信股東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將獲得1股瑞銀集團股份,等同於一股0.76瑞士法郎(約0.82美元)。同時,瑞信發佈的價值160億瑞士法郎(約172億美元)的AT1債券將被全部減記,AT1持有人遭受慘重損失。瑞士政府為瑞銀擔保90億瑞郎,瑞士央行提供1000億瑞郎的流動性援助貸款,以保證金融業的穩定。


(B) 瑞信危機成因:經營困難和內控漏洞

瑞信危機的成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自身經營困難,二是內控和風控機制存漏洞導致風險事件頻發。

首先,瑞信的自身經營能力較差,經營收入持續虧損。2021年以來,公司面臨風險事件不斷,自身經營困難,業績連續兩年大幅下滑。2021年和2022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分別下降了19.6%25.1%。其中,投行業務、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商業銀行業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投行業務和財富管理業務降幅最大,截至2022年三季度同比分別為50%33%

其次,風險事件與瑞信的內控機制和風控機制漏洞有關。例如,Archegos爆倉事件、Greensill倒閉事件、捲入受賄、洗錢等案件,都引發了外界對其經營能力的質疑。這表明瑞信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機制存在漏洞,未能及時識別和管理風險事件,導致公司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B1) 瑞信因ArchegosGreensill事件遭受億萬損失,涉及多項負面事件

2021326日,瑞信因Archegos爆倉事件遭受約55億美元的直接損失。Archegos家族辦公室通過使用交易總收益互換差價合約等大量衍生品回避監管,交易難以追蹤。瑞信未能落實好內部監控,高管後知後覺,直到其重倉股價連續大跌,遭遇拋售危機的前幾天才察覺風險。

同年3月,瑞信因Greensill倒閉事件遭受直接損失30億美元。Greensill是從事供應鏈融資的公司,將現金墊款打包成債券類證券。瑞信基金投資100億美元購買Greensill旗下四檔基金,然而Greensill破產,瑞信的投資僅追回70億美元。

除此之外,瑞信還涉及多項負面事件。2013年至2016年間,瑞信涉嫌捲入莫三比克腐敗案;20222月,瑞信因為為寡頭、毒販和人販等在內的罪犯客戶提供洗錢説明,1.8萬名使用者資料洩露,涉嫌刑事犯罪等。這些事件都對瑞信的聲譽和業務產生了負面影響。

(B3)加息週期下的金融風險暴露

瑞信危機的原因之三是超級加息週期下的金融風險暴露。與矽谷銀行類似,瑞信也面臨著加息週期下流動風險加劇、存款流失、經營環境不佳等問題。瑞信可能是歐洲風險的縮影。歐洲央行自20227月至20233月,共進行了六次加息,共計上調了350個基點。加息對流動性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瑞信存款流失。2022年,瑞信的流動資產為4371.5億瑞士法郎,比20227月的5967.2億瑞士法郎少了1595.7億瑞士法郎。

(B4)市場恐慌情緒加劇

瑞信危機的原因之四是市場恐慌情緒加劇,尤其是在出現黑石違約、矽谷銀行等風險事件後。多家海外銀行頻頻出現風險,市場恐慌情緒不斷加劇,瑞信的巨額虧損以及內部控制問題更是觸動了金融市場的敏感神經,新一輪歐美危機正在開始。2022311日,矽谷銀行被加州監管機構關閉,宣佈破產;312日,簽名銀行也被紐約州金融服務局關閉。此時,瑞信的財報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


(C) 瑞信危機的影響:瑞信股權和債權暴跌、歐洲銀行股債雙殺、金融風險蔓延

為了應對瑞信危機,瑞士聯邦政府、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和瑞士國家銀行合作,推出了對瑞信的收購計畫。這一方案開創了兩個先例:股東失去決策權和債權風險高於股權,引發了市場震動。

這次收購方案中,股東沒有投票權,股權投資者的損失將超過60%。不同於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對矽谷銀行的救援,放棄銀行,保護存款人。瑞士希望通過收購來保護銀行。這個收購方案的時間短、金額較低,並繞過了股東的批准,以32億瑞士法郎的價格完成收購,僅相當於上一個交易日的市值的40%。而股權持有人將承擔超過60%的折價損失。其中,瑞信之前最大的股東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銀行幾個月前花費14億瑞郎收購的9.9%股份,現在已經虧損了近80%

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T1)的完全減記打破了常規的清償邏輯,債券風險高於股權,引發了歐洲金融市場的震動。AT1債券是一種可轉債應急債券,可以在一定情況下將債券轉換為普通股或減記債券本金。這次收購方案為增加瑞信的核心資本,完全減記了價值為172億美元的瑞信AT1債券。但是,令債權人不滿的是,瑞信AT1債券被完全減記,股東卻保留了部分利益,違背了債券持有人在公司危機時享有的優先權,打破了債權優於股權的一般清償順序。這種做法引發了市場對CoCo債償債能力的擔憂,持有CoCo債的資產管理機構的風險敞口也增加了,歐洲銀行股遭受了股債雙殺的打擊。

如果不妥善處理,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可能會蔓延,升級為系統性風險。相比矽谷銀行,作為全球第五大財團和瑞士第二大銀行的瑞信,其跨國業務活動更為頻繁,與金融系統的其他銀行關聯度更高,業務結構更為複雜。瑞信與摩根大通、滙豐銀行、中國四大行等同屬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一旦瑞信收購後處理不當或倒閉,將會對金融系統造成廣泛的負面影響。在瑞士政府的極力撮合下,不合理的收購方案迅速通過,不免引發市場對瑞信是否蘊藏更大潛在風險的擔憂。同時,收購後瑞信資產是否能得到合理處置也為其交易對手方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


(D) 展望瑞信危機:短期風險可控,但需關注收購進程和風險蔓延。

瑞士政府及時出手遏制了危機,短期內風險將可控。瑞信的危機是由內部經營不善、外部加息流動性收緊以及市場恐慌情緒共振所引起的信心危機。然而,從瑞信的資產負債表品質來看,其資本和流動性指標仍高於資管要求。截至2022年底,瑞信的普通股一級資本比率(CET1)為14.1%,高於歐洲央行10.6%的標準。經過瑞士政府斡旋,瑞信危機以瑞銀的收購暫時告一段落,短期風險可控。然而,此次危機的餘波可能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特別是此次收購方案顛覆了AT1債的定價邏輯,未來歐洲銀行融資成本將上升,需要繼續關注收購進程和風險蔓延。

近期金融市場的兩大事件,矽谷銀行破產和瑞信危機,共同觸動了人們對於風險化解的思考。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在於,流動性支持和同業支援能夠一定程度上減緩危機的蔓延,如果處理不當,危機就可能演變成小型的2008年金融危機。

(D1) 流動性支持:矽谷銀行破產後,美國通過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釋放存款保險基金(DIF)為儲戶兜底,並推出新的流動性支援工具銀行期限資金計畫(BTFP)為銀行提供流動性支援。瑞信危機發生時,瑞士央行及時提供了流動性支援。

(D2) 同業支援:美國在矽谷銀行等中小銀行出險後,除了財政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等對其進行流動性支持外,摩根大通(JPM)、富國銀行(WFC)、花旗集團(C)、美國銀行(BAC)等也表示可進行流動性支持。必要時,也可採取瑞信危機時的做法,即由瑞銀接手瑞信。

另一個相似之處是,加息導致流動性危機和存款流失,反映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美聯儲的超級加息週期已經對金融穩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當前金融環境收緊和流動性壓力增加的時期,歐美銀行的風險或將繼續暴露。

然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矽谷銀行破產的原因在於特定客戶主體下的期限錯配,而瑞信危機則是由於風險事件頻發。儘管看似不相關,但根本原因都在於內部存在缺陷,無法以強大的力量抵禦危機。

 

我們需要密切關注金融市場的動態,及時反映和分析金融事件的影響和啟示。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特斯拉的超級計算機Dojo:開創AI的新紀元

美聯儲升息對市場的影響及長期國債利率的變動 (28/9/2023 記者會)

谷歌、微軟的AI之戰:微軟365 Copilot的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