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與銀行救助
金融危機與銀行救助
近期銀行業的消息令人頭暈眼花。從上週五硅谷銀行的倒閉開始,銀行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逐漸展開,讓人看得目不暇接。同時,各種救市消息也讓人眼花繚亂。
美聯儲的貼現機制,這一機制允許銀行們通過交換抵押品來獲取暫時的流動現金。然而,這並不是銀行們通常會輕易使用的機制。最近,這一機制開始上漲,這意味著有銀行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問題。它被稱為是銀行的最後救命稻草。
在短短五天的時間裡,最新數據顯示,貼現窗口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5萬億美元,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股災時的使用率。這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這表明銀行業面臨的危機不容小覷。
美聯儲及時的救市保護了許多存款者,穩定了市場,阻止了恐慌的蔓延。股市顯然喜歡這樣的及時救援,但貼現窗口所顯示的只是目前銀行危機的冰山一角。
分析完美聯儲的這一系列操作,我們會發現銀行危機的規模要大得多。否則,12日美聯儲救市機制出來之後,為什麼還會有第一共和銀行需要同行來救呢?
銀行資產負債表與救助機制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開啟量化緊縮(QT)以來的最新動向。自去年6月以來,美聯儲已經成功減少了資產負債表上之前量化寬鬆政策(QE)買來的資產,從8.9兆降至今年3月8日的8.3兆。然而,最近一週內,資產負債表又上升到了8.68兆,抵消了QT努力的一半。其中一個原因是銀行對貼現窗口的使用,另一個原因是新成立的BTFP機制。
BTFP是專門為銀行提供額外現金流服務的機制,銀行可以抵押像國債、房地產抵押貸款債券等資產來向美聯儲借錢,而且所有抵押品都會按面值來估值,不會按市值來估值。這意味著銀行可以避免因資產貶值而虧損,而且BTFP的借款期限可長達一年,比貼現窗口的90天更長。BTFP的出現是為了幫助銀行籌集資金,同時也可以幫助美聯儲控制通貨膨脹,但也有人擔心BTFP可能會加劇市場不穩定。
近期,第一共和銀行遭遇了財務危機,需要向其他銀行尋求救援。這筆救援資金來自11家銀行,其中包括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和富國銀行等。這些銀行將自己的存款重新放回第一共和銀行,並承諾將這些資金留在那至少120天,以提供流動資金。這些銀行的貢獻總額為300億美元,其中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和富國銀行各自貢獻了50億美元,而Goldman Sachs和Morgan Stanley則各貢獻了25億美元,剩下的5家銀行各貢獻了10億美元。
為什麼第一共和銀行需要向其他銀行尋求救援呢?原因是無論是BTFP還是貼現窗口,承認的有效抵押品都有限制。例如美國國債和Fannie和Freddie等發行的不動產債券,在美聯儲看起來較為安全的資產。然而,第一共和銀行並沒有這些抵押品。在其2000億美元的資產中,只有100億美元的抵押品符合條件,遠遠不夠應對財務危機。
2023銀行壓力測試
有趣的是,這次銀行爆倉事件發生在美聯儲剛剛公布2023銀行壓力測試的考題之後。每年的美聯儲壓力測試旨在考驗大型銀行們能否在壓力測試下仍有足夠的資本充足率。如果測試結果沒有現在所正在發生的事件,那麼所有銀行都會以優秀成績畢業。但現在,情況變得有點尷尬。這讓人好奇,今年的銀行壓力測試會怎麼交卷呢?而摩根大通等銀行還能扮演救世主多少次呢?
留言
發佈留言